4月29日
《云南日報》頭版推出
“有效銜接10種實踐模式”新欄目
第一篇聚焦曲靖會澤
產業活水澆灌鄉村振興沃土
全文如下
??
去年以來,會澤縣按照基地興產業、主體帶農戶、增收有保障的產業發展思路,加大產業項目資金投入,通過產業幫扶項目帶動、新型經營主體拉動、民間資本注入撬動、利益聯結群眾聯動,形成了區位優勢獨特、產業特色彰顯、帶貧效果良好的產業幫扶格局,進一步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。
暮春時節,在會澤縣娜姑鎮鹽水、干海子、發基卡等村,漫山遍野開滿石榴花。娜姑鎮今年共種植石榴4.7萬畝,大井、大海、魯納、馬路等鄉(鎮)種植6500畝。走進娜姑鎮牛泥塘村啟焜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種植基地,農機穿梭,務工群眾有序開展施肥、松土等管護作業,與阡陌縱橫的石榴園、錯落分布的村莊構成了一派春日融融的田園景象。
會澤石榴種植基地 崔永江 攝
牛泥塘村14組脫貧戶夏元存正忙著給石榴樹松土。她說:“我家的5畝土地以每畝800元的價格租給了大戶,每年可拿到租金4000元,平時我家兩人到石榴基地里打工,又增加一筆收入,日子越來越好過了。”合作社負責人唐啟焜告訴記者:“石榴的春季管護非常重要,關乎一年的收成,長期在基地里務工的有52人,其中脫貧戶有36人,一個月每人務工工資2400元。”
會澤縣共種植鹽水軟籽石榴5.35萬畝,今年預計實現產量4.6萬噸,產值6億元,經濟效益可觀。種植鹽水石榴成為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一條好路子。
近年來,會澤縣充分利用良好的生態資源優勢,加大財政投入力度,完善產業配套基礎設施,建成了馬鈴薯、夏季草莓、冷水漁業、樂業辣椒、中藥材、鹽水石榴、大棚蔬菜、燕麥等一批獨具特色的產業基地。2021年,全縣實施產業幫扶項目136個,投資總額6.53億元,占統籌整合財政涉農資金12.1億元的53.96%。通過產業幫扶項目的實施,極大地夯實了產業發展基礎,延伸了農業產業鏈。
同時,聚焦打造“綠色食品牌”,持續培育壯大農業新型經營主體,繼續對有產業發展條件和意愿的脫貧戶實施產業全覆蓋,確保脫貧戶收入持續穩定增加。推行“公司+合作社+農戶”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,走“扶龍頭、建基地、帶農戶、促流通”的產業化發展之路,構建農企穩固利益聯結機制。
在會澤縣道成公司華泥蔬菜產業基地里,綠珊瑚、紅羅馬、西洋菜、油麥菜、意大利生菜、上海青等20余個品種蔬菜長勢良好,產品主要銷往北京、上海、廣州、深圳等一線城市,外銷產量7萬噸,可實現生產總值1.5億元,群眾務工收入4800余萬元。
“會澤縣立體氣候明顯,種植區域廣闊,投資環境非常好,我們有信心把蔬菜產業做大做強。”云南維康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趙光國說,通過一年多的飛速發展,公司直屬基地已經達到1.2萬畝,到今年底預計達到1.5萬畝。同時,在駕車、者海、五星等鄉鎮規劃發展協議種植基地5萬至7萬畝,實現優勢互補,保證同菜品全年供應。目前,公司已經將80%的業務轉移到會澤,帶領當地種植戶大力發展蔬菜產業。
今年,娜姑鎮投資1.01億元流轉土地6028畝,建設高原綠色食品示范基地。在樂里村、白霧村、石咀村等5個村發展綠色蔬菜,盤活了土地、資金、人力產業發展全要素,解決了“誰來種地、地怎么種”難題。基地規模化種植,品質得到有效管控。
據了解,目前會澤縣已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2326個。全縣975個經營主體參與帶動脫貧戶增收,69個龍頭企業、392個專業合作社與有產業發展條件的脫貧戶建立“雙綁”利益聯結機制,綁定脫貧戶63808戶23.6萬人,覆蓋率100%。建立股份合作機制,實現村集體經濟全覆蓋,實施村集體經濟強村工程和提質增效行動,支持村集體整合各類資源要素,盤活閑置資源,引導脫貧戶、邊緣易致貧戶抱團入社,以組建公司、合作社或與龍頭企業合作等方式,建立公開透明的股份合作機制,推動資源變資產、資金變股金、農民變股東,實現集體、企業、脫貧戶互利共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