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人們的印象中,人工種植雞樅簡直是天方夜譚,因為野生雞樅很神奇,需要有特殊的生長環境,還需要有雞樅窩、白螞蟻、雞樅膽、雞樅王等條件才能出雞樅,而人工要完成這一切基本不可能。
然而,昆明市東川區烏龍鎮包包村人工種植雞樅,而且還形成一定規模,幫助當地群眾脫貧致富。
帶著好奇心,筆者來到包包村,一探究竟。
包包村坐落在小江流域的小清河半山崖上,這里山高谷深,村莊基本在懸崖上鑿壁建屋。全村共193戶人,有建檔立卡戶142戶。2017年,人均純收入僅3000余元,人均居住面積僅15平方米左右。
今年,在脫貧攻堅的戰役中,烏龍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包包村,按照“村村有產業、戶戶能增收、人人能脫貧”的目標,鎮黨委政府深入包包村調研,充分掌握村情、民情。立足該村盛產野生雞樅的歷史,克服資金、技術等困難,引進人工雞樅種植,以此助推包包村群眾脫貧致富。
“人工種植雞樅。”這個想法一講出來,就被村民們笑掉大牙。他們都認為是領導干部拍著腦袋作出的決定。
但這可不是拍著腦袋作出的決定,包包村歷史上盛產野生雞樅,說明這里具備雞樅生長的環境和氣候。包包村副主任李祖華告訴筆者,上世紀80年代初期,他才10來歲,每到夏季,包包村的山上到處都是雞樅,一早上要撿一背簍,重20多公斤。只是可惜,那時候雞樅不值錢,一公斤只賣得幾毛錢。加之山里沒有出路,雞樅也背不到城里去賣。
包包村副主任講了一個關于雞樅的故事:包包村的雞樅是獨雞樅,每窩只出一支雞樅,大的約七、八兩重,有鋤頭把粗,小的也有二、三兩重,有鐮刀把粗。雞樅開花的時候,猶如一頂美麗的小草帽散落在山間,遠遠看去讓人激動不已。沒有開花的雞樅像一顆火箭頭,高高聳立在草叢中。最開心的是撬雞樅窩,每當雞樅窩被打開,便會看到一個指頭大小、全身潔白的螞蟻王,領著成千上萬針頭大小的小白螞蟻在忙碌,它們做出像小山狀的“雞樅飯”,“雞樅飯”呈灰褐色,散發著一股清香,雞樅根就是從“雞樅飯”里長出來的。雞樅窩里還有一個橢圓型的“雞樅膽”,據說是一味尚好的中藥。
雞樅有“獨雞樅”和“火把雞樅”之分,獨雞樅只出一支,味道稍顯粗糙;火把雞樅個頭稍小,一窩出幾十只,甚至上百只,味道清香、細膩,窩里也沒有螞蟻王。
今年6月,包包村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購進了2萬個雞樅菌包進行培育,一共投資20余萬元。按照“公司+合作社+基地+建檔立卡戶”的模式,帶動全村建檔立卡戶脫貧。
雞樅菌包是經過生物科技處理發酵過的特殊菌土,相當于野生“雞樅飯”,在適宜的溫度下雞樅就會生長出來。人工雞樅不是種在地里,而是種在溫室里,溫室里支起架子,菌包就排列在架子上。三十六灣村上組組長任民松是基地技術生產負責人,他告訴筆者,菌包運到后,他與村干部連天連夜招呼著,比招呼自己的孩子還上心。據他介紹,包包村海拔1350米,年平均氣溫19℃;溫室內的氣溫要保持在25℃至29℃,濕度約60℃。因此,不管白天黑夜,都要監測好,或灑水或升溫,24小時不敢大意。
目前,人工雞樅種植已獲得成功,從6月份至今,共收獲雞樅5噸多,總產值達16萬元。9月29日,142戶建檔立卡戶均收到300元的雞樅產業入股分紅,群眾這才相信人工種植雞樅脫貧致富。
在包包村,筆者嘗到了人工雞樅,除了香味和細膩度稍遜野生雞樅外,甘甜味道勝過野生雞樅,是人工培植菌類不可多得的佳肴。
包包村副主任李祖華說:“人工雞樅種植解決了包包村產業結構單一、增收渠道狹窄的難題。我們將繼續擴大種植面積,精選優良品種,培植優良品牌,讓雞樅產業帶動群眾增收致富,實現群眾精準脫貧。”
來源:云南經濟日報